首页> 试题评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网络教育

时间: 2020-05-22 11:15:34    浏览: 304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 )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1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1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19.“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 )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2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23.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 )
A.教育和惩罚       B.民主和专政
C.对抗和非对抗     D.同一性和斗争性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B.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D.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8、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是()
A  事物的外部联系    B.事物的直接联系
C  事物的主要联系   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30、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客观规律      D.社会实践
3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2、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其意义在于 ()
A 既坚持重点又抓住两点
B 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C 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D 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33、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属于()
A.感性认识的范畴        B.理性认识的范畴
C.认识的基本形式        D.认识的基本方法
3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社会分工                       B.机器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D.货币的使用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36、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在于(    )
A.研究局限于流通领域    B.研究局限于农业生产
C.没有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D.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理论
3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38、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39、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
4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意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想,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⑤他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了哲学基础,跟科学研究实际工作,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结合《渔夫的誓言》的案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主要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结合材料,说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5、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是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因而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和盲目乐观的倾向,在七教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6、赵翼《诗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的观点解释上述诗歌。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认为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三、论述题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路线是认识路线在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表现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体化为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就是要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的改造客观世界。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正是体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5)历史的经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动荡飘摇的时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让中国的有志青年陷入迷茫。实践的不成功,让人们转而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俄国十一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的将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得出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共成立后,由于对中国国情本身的认识不全面,造成在国共合作中中共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虽然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反共势力排斥异己,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共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实践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战宠之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
资本主义法治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他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直接左右着国家政权的运行;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实力上的差别和利害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冲突不断推动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1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政党制。,从政党制度的类型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其政治制度中的具有的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可以加以借鉴。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要深刻认识其阶级本质。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他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他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将不断深化,这一矛盾又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加深,推动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的自我调整、自行扬弃。在其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资本主义是绝不会灭亡的。,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虽然能暂时延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但同时会使之进一步深化,因而它不能违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2、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什么叫垄断?试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这是因为: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③社会生产复杂多样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便具有了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13、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答: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并对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复杂和深刻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物等,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第二,地理环境的特点直接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制约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二)地理环境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种社会制度的性质,根本上是由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方式的类型决定的,地理环境不会起直接的决定作用。第二,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一种社会制度的变化,根本上是有这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的,地理环境不会起直接的决定作用。
(三)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分布、增减、迁徙等。
(四)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定的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就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人口因素的状况直接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所以人口因素的状况必定会直接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一个社会制度性质的是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它的人口状况。第二,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引起的,决定社会制度更替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五)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生产,生产方式及劳动方式,人类在劳动中不可避免的,要结成一定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亦称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定的政治的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囊括了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由此可见,一定方式的生产劳动,不仅把动物改造成了人,还让人结成的社会。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分为物质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其中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尤其复杂多样,形成了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无论政治制度的性质还是意识形态的性质,根本上都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那个社会生产方式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总是不停的进步的,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关系,就会进行某些量变水平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在原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称为社会改良或改革。第五,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笑,你所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决定作用,而是通过与生产方式的结合,才得以间接的实现的。
14、歌曲:《国家》节选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根据所学知识,阐述国家这一政治现象的起源与特征。
答: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从现象上看,国家就是一种人群共同体,但仅此还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正确认识国家必须懂得以下几点,第一,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暴力工具。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是说国家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而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
国家是一种阶级现象。,这就是说,国家这种历史现象与阶级现象密不可分,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最终消灭而逐渐消亡,在阶级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和阶级被彻底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国家起源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在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是氏族或部落的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的,他们共同劳动而无人压迫人,平均分配而无人剥削人,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对抗,即使出现某些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的公序良俗及长者的微信等非暴力的形式也完全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出现解决对策性毛病的专门国家机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逐渐分裂为因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必劳动的奴隶主阶级,和因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迫劳动的奴隶阶级,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所能供应的,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阶级的人数是非常少的,而被迫劳动的奴隶阶级总是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奴隶主阶级要维持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统治,除了非暴力的形式外,还必须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暴力机构,这个张明的暴力机构就是国家。,总之国家的起源表明,在没有阶级矛盾和阶级矛盾还没有尖锐化的不可调和的时候,是没有国家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特征是领土,政权和赋税。,现象上看,国家和原始氏族组织都具有调节社会矛盾,处理社会事务的作用,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管辖下的居民和统治范围的,即国家有领土主权,而是祖上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的,其二,国家设有专门维持社会秩序的常任官吏和专门从事暴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常设机构,即国家有职业的国家公职人员和政权机关。氏族只有由劳动者兼职的管理者和自发形成的武装组织,其三,为了维持这种职业的公职人员和政权机关,国家需要征收赋税,而是族成员不脱离生产,自食其力,无需征税,总之,国家的特征表明,国家不是效力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而只是效力于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15、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答:(1)科学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维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技术是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能力的总称,本质上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第一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和杠杆;,第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首要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第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切实认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充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把科学技术提高到优先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第二,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重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就要真正重视创造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的作用,真正把他们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看作生产力的主体,看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第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还要高度重视应用科学技术,迅速高效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6、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试论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形式,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他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一,单选答案
BDCDB,CCBCC,CCDDD,BDCDD,AACDB,DDDDD,BDBCB,DADCB
常见问题解答